大阪大學開發低溫甲烷化用之3D列印製自催化反應器

由於CO2甲烷化的化學反應(CO2 + 4H2 → CH4 + 2H2O)屬於需要在啟動時輸入能量的放熱反應,並且還會遇到高機遇被另一個吸熱的化學反應(CO2 + H2 → CO + H2O)插隊的挑戰,因此開發在低溫範圍內具有高CO2轉化率和CH4選擇性的催化劑是不可或缺的。大阪大學的研究團隊整合雷射金屬3D列印技術和表面處理技術,開發出能在1大氣壓、140ºC低溫的條件下將CO2甲烷化的高活性、高選別性的自催化反應器(SCR:Self Catalytic Reactor),其優異表現媲美過去需要加壓至20大氣壓的釕(Ru)觸媒。

研究團隊發現,將層狀化合物三鈦酸鈉(Na2Ti3O7)結構層間的鈉離子替換成釕離子(Run+,0 < n < 4)後,不僅可以在1大氣壓、140ºC低溫的條件下將CO2甲烷化,且即便經過220小時活性也沒有降低。新觸媒在1大氣壓下的表現,媲美過去釕觸媒需要加壓至20大氣壓的性能。研究團隊也透過深入研究細微構造證實了其原理,且進一步開發、改良觸媒的形狀,以符合化工現場製備簡便、節能的需求。團隊先是使用雷射金屬3D列印將Ti-6Al-4V合金粉末加工程帶有通道結構的催化反應管,再藉由氧化、於NaOH中進行水熱合成法,使表面形成Na2Ti3O7奈米纖維。將釕離子導入奈米纖維後,可實現接近前述粉末狀新觸媒的活性。

此次開發的新觸媒不僅得以利用工廠140°C的廢熱從而簡單、低成本地驅動甲烷化反應,還具備優異的耐久性、導熱性、機械強度,有望對碳中和,以及以3D列印為基礎的材料科學領域帶來重大影響。此外,研究團隊針對細微構造的研究,證實孤立釕離子釕離子(Run+,0 < n < 4)才是真正驅動低溫甲烷化反應的關鍵,其學術意義重大。

 

資料來源:大阪大學(2025年4月2日)

來源/出處

0 回復

發表評論

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?
Feel free to contribute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