筑波大學開發出能對流動數據進行即時壓縮和解壓縮的新技術
國立筑波大學開發了一種新技術,只需將無限流動的數據(如影像)經過一次壓縮器,即可自動識別並壓縮與解壓縮頻繁出現的數據模式。與以往技術相比,該技術的壓縮率提高了10~30%,如果將其應用於IoT或雲端等次世代數據傳輸方式中,將能大幅降低耗電量。
在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IoT或雲端通訊技術中,影像和感測器等數據的計算和傳輸速度決定了服務品質。例如,在使用監視攝影機進行人物識別時,需要快速地完成影像傳輸、AI識別及回傳結果等流程。在這之中耗時最長的不是AI的計算而是數據的傳輸。因此,開發一種在不損失原始數據高精細度的情況下,最大限度減少數據量並縮短傳輸時間的方法非常重要。此外,由於在通訊網路中流通的數據量減少,總體而言也有助於壓低的耗電量。
以往的數據壓縮技術將數據作為有限的單元進行記錄並壓縮,因此需要使用紀錄數據的記憶體和處理數據的處理器。因此,當壓縮不斷流動的數據(Data Stream)時,壓縮系統會變得龐大,且難以實現即時壓縮。
本研究中開發了這種新技術,只需將數據流經壓縮器一次,便能自動檢測到頻繁出現的數據模式,並將其壓縮至最小1位元。更重要的是,無論是什麼類型的數據,都能即時完全復原。以往的技術可以將一個單位數據(符號)壓縮到1位元,而新方法則可以將多個單位數據一起壓縮到1位元。因此,與以往方法相比,壓縮效率提高了10~30%。
此外,這項新技術的另一大特點是,不需要使用處理器或記憶體,就能輕鬆實現高速且緊湊的數據壓縮功能硬體化。如果將這項技術應用於半導體晶片並實裝在AI中,不僅可以通過減少數據量進一步提高速度,還能減少數據傳輸過程中的耗電量,這將成為實現Society 5.0的可持續性技術突破。
資料來源:TSUKUBA JOURNAL(2024-7-19)
【來源/出處】
發表評論
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?Feel free to contribute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