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東奧的意義與經濟效果
2020東奧在決定延期一年至今年7月之後,並沒有盼到疫情的平息。考量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,最後不得不在今年3月做出不接受外國觀眾入場的決定,更在距離開幕15天前的7月8日,做出幾乎無觀眾入場的決定。這一路走來,有關奧運能帶來的損失,受到各界熱切的關注和討論。
一般來說,奧運對籌辦國的經濟效果可分為兩方面,一是奧運競賽場地、選手村等建設需求的增加,這些公共投資或是設備投資的增加,大約從奧運舉辦前數年開始。另一方面的經濟效果則來自觀賽者的門票或是奧運授權商品的購買、住宿、餐飲等消費支出,這方面的支出主要是反映在奧運舉辦當年,將拉抬國內私人消費或是所謂「勞務出口」(外國觀光客來日消費)的成長。
然而,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下,2020東奧延期舉行的經濟效果,日本民間機構一般預估,若不考慮大會期間「緊急事態宣言」發布所造成的經濟損失,延期舉辦的經濟效果將視觀眾限制對策而定。最終東奧採取了多數會場無觀眾入場的措施,當初所設想的門票販售與觀眾消費所創造的需求無法期待。也因為大會總經費的多數已反映在國內總生產(GDP)上,損失其實有限。反倒是新冠疫情前盤算的超過12兆日圓的遺產效果未定,今後如何藉由後續推動措施,活用奧運帶來的櫥窗效果,促進經濟與尖端科技的發展等,讓高額的遺產效果得以發揮,便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。
資料來源:《經濟前瞻 第197期》/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(國際)研究所 呂慧敏 高級分析師(2021-09)
【原文/出處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