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機器人如何影響失業與產業人才轉型
為解決少子高齡化造成的勞動力人口不足問題,利用AI(人工智慧)結合機器人科技,打造智慧物流、智慧醫療、智慧製造等在各領域創造新的附加價值已成為新的趨勢。AI機器人科技導入各產業協助工作的同時,人們是否面臨失業、人才轉型等問題也成為關注的焦點。
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本中心主任魏聰哲在『ET today雲論』分析,運用AI與機器人造成失業的人口多以常規定型特質(Routine)的工作為主,例如:揀貨、分類、反覆組裝、單純性收集與計算分析或櫃檯接待服務等。產業人才累積創造性(製造服務設計等)、溝通協調性元素(問題解決、需求與系統整合等)的工作能力,將成為未來職場生存的關鍵。現階段的AI結合既有的機器人與自動化科技,並不會完全取代專業技術人才的工作,反而讓既有的知識型專業工作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。如何營造一個讓產業人才學習與AI機器人合作共存的工作環境,是政府與產業界關注的重要問題。
基於藍領人才短缺、低薪服務業人員流動率高以及外勞來台意願降低等因素,台灣產業導入與運用AI機器人並不會造成大量長期性的失業人口問題,應積極摸索產業人才轉型的方向與整體性策略。無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都期待在導入AI機器人過程當中,同時促成員工逐步累積作業現場的技術問題解決(如:AI機器人管理師、醫療照護工程師、服務科技工程師等)、系統整合規劃、軟體設計,以及AI基礎研究(數理邏輯演算法、統計科學等)等具備創造性與溝通協調性的知識能力,成為「AI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+ RT(Robotics technology)+ Domain knowledge(IE:Industrial engineering、SE:Service engineering)」的跨領域產業創新人才。未來導入AI機器人之後,讓既有員工轉向從事更有附加價值甚至創造新價值(如:開發結合AI、機器人與大數據分析的新應用服務等)的工作,提升勞動生產力以及營業利潤是必然的趨勢。
資料來源:ET today雲論/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副研究員兼日本中心主任 魏聰哲(2018-8-10)
【原文/出處】